2019年1月6日19:30-23:00,CCF YOCSEF兰州在兰州大学成功举办了“金城问道(四)——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与对外交流合作的困境与对策”专题论坛。本次论坛执行主席为YOCSEF兰州2017-2018主席张志昌教授和现任主席魏霖静教授。此次论坛还由来自CCF YOCSEF总部、成都、西安、重庆、太原、郑州、武汉、长沙、广州、北京、济南、天津、苏州、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杭州等17个兄弟分论坛的代表,兰州地区各个高校的师生、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两个学生分会的40多位代表参加。
19:30论坛开始,由YOCSEF兰州分论坛现任主席魏霖静致辞,欢迎所有参会师生,及其他行业代表和嘉宾齐聚兰州,并表示感谢!
(一)论坛背景
目前,研究生培养是关乎学生、老师、高校、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一个非常的交集和焦点。西部地区的高校,特别是甘肃本地的高校,在为承担本地区高等人才输出的同时,在研究生培养等方面面临着不少的挑战。比如说研究生导师研究能力与水平研究经费能为研究生提供的资源的都相对偏低,所招收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学术素养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另外,研究生交流的机会和渠道偏少。在此情况下,本次论坛旨在讨论如何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提高西部地区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提升研究团队的整体水平,并为社会乃至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贡献。
(二)特邀讲者引导发言
本次论坛邀请到YOCSEF广州2019-2020候任主席、华南师范大学郝天永教授,YOCSEF郑州分论坛现任主席、中原工学院夏冰教授,兰州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梅中磊教授,以及兰州理工大学赵付青教授作为特邀讲者首先做引导发言。
第一位做引导发言的特邀讲者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郝天永教授。郝教授根据自己在东部、西部以及海外不同地区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历,从西部地区研究生培养存在哪些困境以及这些困境背后的原因着手,对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问题发表了几点看法。人们通常认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资金投入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根源,但郝教授谈到其实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同样也存在不同学校资金投入不平衡的问题,在广东省推行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中,许多特色鲜明的文科类院校同样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但许多文科高校通过努力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以弥补资金缺陷。郝教授认为研究生是高校科研的主力军,我们培养的是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学生更关注的是职业导向,能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应对困境,各高校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科研协作(共同搭建科研平台、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采取导师互聘制度、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等) 以及课题培养(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并结合课题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 通过课题驱动学生科研,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等方式,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最后,郝教授用一句“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在人、在导师,在在座的每一个人!”结束了引导发言。
第二位做引导发言的讲者是YOCSEF 郑州现任主席、中原工学院的夏冰教授。他结合自己所在的中部地区分析了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与对外交流合作可能遇到的困境。首先,夏冰教授抛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观点。夏教授认为学生和导师是两个面,从学生角度来看,第一,通过分析近几年研究生报录比例和推免比例,得出考研难度越来越大,使得很多人放弃考研。第二,考研生源地区分布不均,发达地区考研人数远远大于西部地区,西部本地生源短缺,造成西部本地高校生源不足。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原因是很多考生将考研高校所在地作为毕业就业所在地,考研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就业。这种现象造成了西部地区一些双一流高校的生源情况不如经济发达地区同类学校甚至普通高校的困境。第三,多数考生考研的动机和学术兴趣的关系不大,很多普通高校的学生考研就是为了改变出身而选择高校所在的地理位置。第四,中西部高校招生要比录取重要。中西部高校考生第一志愿上线率低,生源不足。同时西部地区知名师资团队流失严重,也加剧困境。最后,夏教授和郝天永教授提出了一致观点:研究生培养关键在导师,同时还提出其他一些犀利的观点,如在读的很多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如本科生;研究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决于导师;学生的就业导向和导师的项目关系非常大,很多导师研究项目无法切合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大;培养研究生导师自身的能力问题。
第三位做引导发言的特邀讲者是来自兰州大学的梅中磊教授。兰州大学作为西部地区标志性985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不同于省属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对地方高校有指导作用。梅教授结合德国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背景、德国研究生培养的优势以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差距及改进等方面着手分析了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困境的对策。梅教授谈到德国研究生教育的主流是传统式的,提倡研究生教育是一个“不停地探究的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的相结合。导师和研究生都是探索者, 是一种师徒伙伴的关系。采取助研和助教相结合的培养机制。着重培养博士生在科研项目中的独立性与创新性。而国内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以课程讲授为中心,采用批量化培养的模式。可以容纳大的学生数量,便于统一管理教学和科研活动,集中优势资源开展教学。但弊端也显而易见的:教、学、用相互脱节严重,讲授内容太过基础,针对性不强;学习过程漫无目的,主动性不高;理论和实践相互隔离,实用性不强。研究生数量众多,但特色和个性不足,尤其是同一个专业或者方向的学生,几乎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为此梅教授给出了五点建议改善困境:(1)构建以科研活动为核心的教学链条,要给导师们以充分的自主权;(2)积累科研素材,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老师要善于在科研工作中发现共性的、基础的内容,并将其融入到教学环节;也要善于将教学中的内容,主动应用到科研课题中去;(3)积极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 建立一个有效的组会制度。(4)充分发挥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引领和带动作用;(5)适当利用奖助学金的杠杆作用。在奖助政策方面,一定要向科研工作开展的好的同学倾斜。要给参与科研工作的同学给予适当的科研补贴。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形成“师生双双搞科研”的良性局面。
第四位做引导发言的特邀讲者是来自兰州理工大学的赵付青教授。赵教授作为西部地方高校的代表,对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与对外交流合作的困境有着深刻的体会。赵教授通过国内研究生培养的总体情况与在甘高校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对比分析认为,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教学计划不完善,课程设置没有前瞻性;导师队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缺乏关注;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仍不够完善;培养模式与国际不接轨;研究生原创能力不强,拔尖创新人才难以涌现;研究生教育结构失衡状况严重,研究生数量和质量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同时在甘高校存在生源质量逐渐下降,学生本科阶段基础不扎实,难以顺利开展研究工作;学生读研目的不同,导致出现混文凭、为找工作而学习等现象。赵教授给出了改进现状的几点建议:(1)转换培养理念,完善整体机制,加快国际接轨步伐,建立新型的培养模式,推行教育创新;(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加强导师培训工作,发挥导师组联合培养优势;(3)建立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学术沟通机制,给予研究生充分的学术;(4)把好“进口”关,注重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适当扩大推免生、直博生的招生规模,积极拓展创新基地建设;(5)突出科研导向,积极扩大对优秀研究生的资助力度;(6)严格做好论文原创性检测和科研成果的认定工作。同时西部高校应在现有体系下利用资金平台加强学校合作交流,“借船出海,绝不能故步自封”。
四位特邀讲者引导发言结束后,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魏霖静教授为四位讲者颁发了致谢证书,随后进入论坛的讨论与发言环节。
(三)讨论与发言
在随后进行的自由发言阶段,参加本次论坛的老师、学生、以及行业代表进行了精彩的讨论与思辨。
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的马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现,由于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学科女生招聘存在差异,很多女生本科毕业后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被迫考研,导致研究生女生比例较高。同时女生科研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培养效果不理想,学生陷入因前景不明而迷茫的困境。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因学校和用人单位对英语水平有要求,研究生在英语六级学习上耗费大量精力,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学生考六级与科研工作时间分配的困扰。
来自大连海事大学的王新年教授为我们讲述了他所在学院的招生状况,认为同样存在生源不足问题。研究生中女生偏多,在研究过程中实际操作能力薄弱的现象也存在,但往往能够做出成果来的也是女生。王教授谈到导师要通过课题来驱动学生科研,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在学中研、研中学。同时导师要发挥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提升研究生培养的水平。
对于马老师所提出的学生在六级学习上影响耗费大量精力,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来自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的研究生周侗同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因为甘肃高校本地学生较多,英语基础薄弱,但求职、读博都对英语有要求,有时英语水平就是一块敲门砖,没有六级证书可能在简历初选过程中就被淘汰,所以英语对研究生来说很重要,同时周同学还希望学校开设学生就业指导类的课程,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合理的做好人生规划。
来自兰州理工大学的同学认为目前一些公司重视学生实习经历、实践能力,研究生培养需要在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希望学校可以多提供一些交流实习的机会。同是对于马老师提到的英语学习问题,表达和周同学一样的看法,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韩琦教授,认为东北和西部存在一样的困境同时也是导师的危机。韩教授认为地域不是问题,我们不要首先给自己套上地域的枷锁。认为研究培养生的困境主要就是导师的困境,由于地域薪资待遇的不均衡,导致很多优秀的导师团队流向发达地区。面对这个问题导师得静下心来思考是否真的热爱科研,热爱教学。对于学生而言,缺乏社会经历,不明白求学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导致盲目的跟从。学生要明白自己的优势,要有明确的人生规划,不要随大流。在研究生阶段不要盲目的去公司实习,实习经历只是以后找工作的一个方面,真正需要重视的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业。改变心态,解放思想,专注自己所做的,不要在意别人所做的。最后,韩教授说道“学艺要在深山学,好门派都在深山里!”
来自YOCSEF桂林的学术秘书李灵巧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创业公司创始人,他结合自身读研究生时导师培养的经历,谈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提供的平台很重要,好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去对外交流合作,了解前沿的科研动向,通过更好的交流合作经历让学生更有自信心。作为导师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创造机会。
来自CCF YOCSEF总部的候任AC鹿泽光研究员首先和与会学生开展了互动,了解同学们读研的原因。随后,谈到西部地区可能不如北上广深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师资力量雄厚,但可利用地区特色,办特色领域专业,特色学习方案,比如自然语言处理,依靠西部地区新疆、西藏民族特色地区,我们能否对民族特色语言做深入研究,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发展对古代文字的识别,以及文物修复与保护。同时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定期开展文化周活动,将发达地区的优质资源引进到西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建设。对于西部地区青年导师流失问题,高校要思考怎样提高导师的待遇,给予老师更好的平台,将人才留住。同时鼓励西部地区走出去的学生把优质资源带回来,反哺本地高校建设,将智慧贡献于西部地区。
来自兰州理工大学的年福忠教授,对西部地方高校与其他顶尖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发表了看法。年教授认为顶尖院校学生和西部地方高校学生存在巨大差异,不能用培养顶尖高校学生的培养方式来培养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生,导师必须给出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迷茫的课题选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作为导师我们不要去羡慕别人的学生培养的多么优秀,而是要将自己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培养好。
同时来自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分会的学生代表也对西部地方高校与其他顶尖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发表了看法。他们认为去顶尖大学联合培养固然很有诱惑,但自身条件与顶尖大学的要求脱节,并且合作导师可能没有本校导师的指导充分,也许不利于自身研究工作的发展。
来自兰州大学的程海波同学分享了他去清华大学交流的经历。他在交流中发现在和清华大学的学生研讨问题时,清华大学的学生总能提出有深度的想法,确实感觉有所差距。
来自兰州大学的何安平教授,指出西部高校培养的研究生,西部地区无法为其提供相应的薪资待遇,导致培养的研究生严重外流,无法反哺西部高校建设的现实问题。
来自YOCSEF武汉的AC李亚敏,以一个被培养很多年学生的身份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研究生需要明确人生方向,要有清晰的路线规划。其次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学生共同探讨人生方向。同时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尽量让培养计划贴合学生的自身想法,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后,本次论坛执行主席张志昌教授根据大家的讨论情况对论坛主要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论坛中,在场与会嘉宾和师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深入交换了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与对外交流合作的困境与对策的意见,为参会人员激发了极大启迪。随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恋。“金城问道——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与对外交流合作的困境与对策”专题论坛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本次论坛为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与对外交流合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今后西部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指引了方向。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